鄉民中心/綜合報導
台灣人注重學歷,「全國人口資料統計」顯示,108年我國碩士畢業生有115萬1527人、博士畢業生也有9萬7683人,碩博士滿街跑,博士賣雞排、碩士考清潔隊員等已非新鮮事,但也讓網友檢討「高等教育」是否出了問題。

昨(4)日有網友在PTT指出,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「就是學界跟業界嚴重脫節」,導致「唸了大學跟之後做的工作根本沒關係」,而不少人讀研究所原因只是「起薪比較高」、「不知道要幹嘛就繼續唸書」、「爸媽要我唸的」。
原PO不禁質疑「學歷起薪比較高是真的,但是能力真的有比較好嗎?研究所做的東西,有幾個可以真的應用在工作中?」他指出也有人說「因為我想要的工作要研究所」才讀研,但仔細一看,其實工作內容也根本不需要用到研究所所學。
他也指出,就連就讀台大研究所理科的朋友讀研的原因也是「比較好找工作,限定要4大」,對方也坦言讀研「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,也沒特別想法,就做老闆交代的事情,時間到趕快畢業好去工作」。
讓原PO感嘆「所以研究所的目的,在台灣基本上就是給你好找工作、履歷好看、不知道要幹嘛用的,有沒有學到東西是一回事」;他也點出「大部分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到高等教育,你一個收銀員應該是不用學到開根號微積分吧?但是台灣公司就是要求一個跑腿打雜的,需要研究所畢業」。
網友看了紛紛指出,「台灣的問題是連四大都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, 國外名校至少知道自己在幹嘛,野雞大學才是混文憑」、「不是研究所沒用,是收太多人導致沒用的碩士太多」。
也有人駁斥,「理工科有沒有讀研究所,基本做專案的能力會有巨大落差」、「經過兩年多訓練有沒有比較好?當然有,都看原文的論文,出來工作看ieee.工程文件都原文的不用人家教」、「我工作的技能都是研究所學的耶」。
由伏羲制卦,文王繫辭,孔子作十翼。共六十四卦、三百八十四爻。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、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,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,百姓用為占蔔事象。至孔子作傳,始為哲理的書,是儒家的重要典籍。亦稱為羲經、周易。
(以上摘自教育部國語辭典)